先" />
先秦儒言“忠信”“誠信”,都把它發(fā)展為一個內(nèi)在的德行觀念和普遍的道德原則,但在概念的使用上,仍然保留了“言以出信”這一人際交往的最初字義。如《論語·學(xué)而》: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朋友有信。”《禮記·大學(xué)》:“為人君,止于仁;為人臣,止于敬;為人子,止于孝;為人父,止于慈;與國人交,止于信?!薄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交游稱其信也?!边@些都表現(xiàn)了這一點。
應(yīng)當(dāng)注意的是,古人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較靈活。如《大學(xué)》講“為人君,止于仁;為人臣,止于敬……與國人交,止于信”。仁不僅是人君之德,敬亦不僅是人臣之德。凡待人處世,皆當(dāng)懷有仁、敬之心,“仁”“敬”本是一種普遍的德行原則。人處身于社會,不僅要“朋友有信”,“交游稱其信”,凡父子、君臣、上下、夫婦、長幼、鄉(xiāng)黨、鄰里、為政、經(jīng)濟(jì)、邦交等諸種關(guān)系和事務(wù),皆須貫穿并遵守誠信的原則。所以,孔子更是把誠信視為做人的根本,他提出,朋友之間要“言而有信”,還說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(《論語·為政》)又說:“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”(《論語·顏淵》)“信”對人之重要性,甚于生死。孟子說:“誠者,天之道也,思誠者,人之道也;至誠而不動者,未之有也;不誠,未有能動者208